Sales@fiberhtt.com
最新一期的LightCounting郵報聚焦光通信的產業鏈,指出過去15年來,光器件和模塊供應商的利潤率在整個產業鏈中都是最低的。這同當前貿易戰背景下芯片,器件層面得到更多重視似乎并不一致。2018年度這個領域的平均利潤率不到4%,雖然一年前的行業景氣時期一度達到9%。是什么原因導致這一結果呢?
LightCounting認為,光器件在整個通信業的占比太小。整個ICP和CSP(商業服務提供商)行業的規模高達1.8萬億美元,其中網絡設備和半導體芯片行業的規模也分別有3000億和2000億美元,而所有上市的光器件和模塊公司的銷售額加起來2018年不過72億美元,利潤更加只有2.7億美元。相比之下整個CSP行業的規模2018年達到1110億美元。正是規模的差異導致光器件廠商在巨無霸的客戶面前沒有定價權。以100GbE模塊為例,去年這種產品的出貨量增加了一倍多,超過600萬只,但是銷售額僅僅增長了14%。如果我們看看稍早些時候100GbE模塊市場的增長(2016年150%,2017年45%),我們就會對價格的斷崖式下滑印象更深。2016年的時候,能開發100GbE模塊的,特別是做的好的廠商還不多,少數先行者還能保住利潤水平。可是隨著開發技術的成熟和擴散,廠商蜂擁而入,價格的下滑就不可避免了。特別是客戶方面由于擔心短缺,往往提前備貨。而一旦供應改善,庫存調整就在所難免。這種情況在光器件工業的歷史上屢見不鮮。投入新技術的廠商的好日子不過一兩年,而有的時候還要靠運氣。
光通信產業鏈各領域的利潤率走勢對比
在其他行業,專利往往成為領先廠商保護利潤率的重要工具。但是在光器件工業,一方面關于領先廠商是否擁有核心專利以及專利如何進行保護方面存在很大的爭議,一方面MSA和定制化產品的層出不窮,也讓技術保護很難進行。
現在對于光器件工業來說,更大的風險來自激烈進行中的貿易戰。像新飛通這樣一半銷售額依靠華為的公司如今處于真正的危險之中。
總而言之,霸道的客戶,不斷縮短的開發周期和開發新品越來越高的投資都是今天光器件企業的巨大挑戰。新進者能夠挑戰傳統領導者的重要手段將是新技術,比如硅基光電子。未來幾年內,現有領導廠商的贏利水平還將保持。Lumentum/Oclaro,新飛通這些公司都在努力調整產品結構(比如Lumentum出售模塊業務給劍橋),Acacia和旭創等新進者希望通過外包和引進新的封裝集成測試技術降低成本。超100G領域依然是初創企業和后來者瞄準的市場,但是依然有很大的風險。
20多年前主要設備公司都自己開發器件的歷史正在重演。思科接連收購硅光公司Lightwire和Luxtera,英特爾在光模塊領域投入巨資。Arista的創立者Andy Bechtolsheim指出光器件是他的企業當前最弱的一環并為此投入大量精力。光器件,光集成在未來工業里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吸引著大廠商們紛紛界入。
這不是LightCounging第一次談到光器件產業利潤率低的問題。更多站在美國公司的角度,他們給出的解決辦法似乎就是持續的產品線調整和新技術的引入,比如Lumentum/Finisar的出售并購以及硅光技術。但是對于我們中國的公司來說,我們需要更多的思路。
面對規模實力上百倍碾壓自己的客戶,持續的價格戰不是最好的辦法。我們的建議,光器件廠商一方面應該通過并購,技術合作,品牌建設等更多增強自己的實力和議價砝碼,一方面應該努力另辟蹊徑,尋求新的市場機會,比如眼下的運營商集采光模塊,比如一帶一路的市場。
整個通信網絡開源解耦的大趨勢正在為光器件公司提供全新的市場機會。如果我們暫時不能在芯片層面的集成做太多的工作,我們是不是可以在子系統層面的集成多做一些工作?